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谁说的,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哪里

本文目录

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哪里

出自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在邦无怨,在家无怨。”意思为:自己所不愿意接受的,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。

《论语》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,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,至战国前期成书。

扩展资料 成语故事:

春秋时期,孔子的学生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仁道?孔子立即回答道:“一个人待人接物要严肃认真对待,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,不论在朝在野都不要去发牢骚。”仲弓感谢道:“我虽迟钝,但一定要牢记先生的话。”

原文内容:

仲弓问仁。子曰:“出门如见大宾,使民如承大祭;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;在邦无怨,在家无怨。”仲弓曰:“雍虽不敏,请事斯语矣。”——《论语·颜渊》

孔子:

孔子字仲尼,是中国古代著名的.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创始人,被后人尊为孔圣人、至圣、至圣先师等,“世界十大文化名人”之首。

他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,孔子曾受业于老子,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,晚年修订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易传》《春秋》六经。孔子去世后,后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,整理编成儒家经典《论语》。

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出处是哪里

喜欢传统文化的人,对这一句都不陌生也深知其意。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这是做人的修养。大意是自己不喜欢的、不愿意做的、或不想要的东西或事物,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去做、去想、去要等等。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互相尊重,切不可以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去要求别人,这即是自私、也是缺乏素养的表现。

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出自《论语·卫灵公》。意思是自己所不愿意的,不要强加给别人。体现的是一种宽容的态度。

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出自儒家经典读物《论语》中的《卫灵公篇》第二十四章, 是孔子跟名叫“仲弓”的弟子的对话,对话目的是向弟子传授什么是“仁”。

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字面意思为,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事物,就没有必要施加到别人身上。 这句话引申意思可以理解为,自己都做得不够好,就不能要求别人比自己做得好。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,最怕的是不能相互理解而产生隔阂, 有智慧的人,往往知人善用,懂得如何发掘和调动每个人的优势,让其发挥各自最大的作用。

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析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引申意思可以理解为,自己都做得不够好,就不能要求别人比自己做得好。

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,人一定要有宽容之心,用宽容心去和世界进行沟通,才会给自己少树立敌人。否则,会四面树敌,人生路越走越窄。

从处理人际关系的层面来看,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相当有用处。比如,老板给甲乙两名员工布置了相同的任务,甲因为综合能力要远远超过乙,他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,而乙没有完成。这时,不管是老板还是甲员工,都不能去训斥,甚至挖苦乙员工。

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谁的名言

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出自《论语》,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。意思是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。

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这句话解释为:如果自己身体不想要的结果或精神不情愿被这样对待,就不要使得别人遭受不想要的结果和得不到想要的对待。

简单地说就是,自己不想要的,不喜欢的,也就不要施加给别人。

原文出处

仲弓问仁。子曰:“出门如见大宾,使民如承大祭;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;在邦无怨,在家无怨。”仲弓曰:“雍虽不敏,请事斯语矣。”——《论语·颜渊》

孔子简介

孔子(公元前551年9月28日~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,即农历八月廿七~农历二月十一),名丘,字仲尼,汉族,春秋时期鲁国陬邑(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)人,先祖为宋国(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)贵族。

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、政治理论家,儒家学派的创始人。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,在世时已被誉为“天纵之圣”、“天之木铎”,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,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、至圣、 至圣先师、万世师表,是“世界十大文化名人”之首。

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、儒家文化圈及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,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。

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

分类: 人文学科

解析:

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 是孔子说的!

详见初中语文第一册第十课

孔子名言。语出《论语·颜渊》:“仲弓问仁,子曰:出门如见大宾,使民如承大祭。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在邦无怨,在家无怨。”孔子此即言仁。《卫灵公》:“子贡问曰: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?子曰:其恕乎。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此又言恕。孔子常以“恕”释“仁”。朱熹《集注》:“恕,推己以及人也。”也即子贡所说:“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,吾亦欲无加诸人。”(《公冶长》)以后儒家都强调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以实施“仁政”。

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

人就像一块磁铁,吸引思想相近、志同道合的,排斥其他不同类的。如果你想结交仁慈、慷慨的人,自己也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,种什么因,收什么果。你所有的思想,最后都会回到你自己的身上。

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
早在2500年前,孔子就说了一句老话:「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」。这句话道出了做人的真实意义。

所谓「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」,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;自己希望怎样生活,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;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,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;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,能通达,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,通达。总之,从自己的内心出发,推及他人,去理解他人,对待他人。「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」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,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,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,指的都是一个意思。

为什么有人会如此友善地考虑到其他人呢?

真正的原因是:你种下什么,收获的就是什么。

播种一个行动,你会收到一个习惯;播种一个习惯,你会收到一个个性;播种一个个性,你会收到一个命运;播种一个善行,你会收到一个善果;播种一个恶行,你会收到一个恶果。

你有权利非公平地对待其他人,但你这种非公平的态度,将会使你「自食其果」。而且,进一步说,你所释放出来的每一种思想的后果,都会回报到自己身上。因为你对其他人的所有行为,以及你对其他人的思想,都经由自我暗示的原则,而全部记录在你的潜意识中,这些行为和思想的性质会修正你自己的个性,而你的个性相当于是一个磁场,把和你个性相同的人或情况吸引到你身边。

确切地说,「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」就是:文明。一个人真正成为文明人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正因为这是很高很难做到的要求,所以我们目前的社会总是在反复提倡「精神文明建设」。

我国产生过众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贤,「大禹治水的故事」就是「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」、「己立立人」和「己达达人」的崇高典范。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务时,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。当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时,心里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、不安,于是他告别了妻子,率领27万治水群众,夜以继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工作。在治水过程中,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。经过13年的奋战,疏通了九条大河,使洪水流入了大海,消除了水患,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。之后,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《大禹治水》的民谣:

大禹治水十三年,一心为民解灾难。

实地观测搞调查,团结勤快听意见。

三过家门而不入,废寝忘食沥肝胆。

河道疏通水患灭,灌溉农田万民欢。

到了战国时候,有个叫白圭的人,跟孟子谈起这件事,他夸口说:「如果让我来治水,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。只要我把河道疏通,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,那不是省事得多吗?」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:「你错了!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,结果将使洪水倒流回来,造成更大的灾害。有仁德的人,是不会这样做的。」这就是成语「以邻为壑」的由来。

从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治水这两个故事来看,白圭只为自己着想,不为别人着想,这种「己所不欲,要施于人」的错误思想,是难免要害人害己的。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,虽然费工费力,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,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。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,多么值得我们钦佩和效法。

「推己及人」这种替别人着想的道德情怀不仅在中国,在全世界也有着广泛的影响。据说国际红十字会总部里,就悬挂着孔子「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」的语录,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。

中国有句俗语:「人和万事兴」。推己及人的嘉言懿行,正是实现「人和」的润滑剂。愿我们所有的炎黄子孙,都能时时处处推己及人,使五千年灿烂文明之花,开得更加艳丽芳香。这一点推广开来,对于整个社会,意义是很了不得的,那样就经由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实现了全球的和谐、共荣。

本文根据《为人三件事》(穆子青编著)、《人生宝典》(高占祥著)选编

以上就是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谁说的,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哪里的全部内容,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谁说的的相关内容,希望能够帮到您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小鱼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jyppr.com/jingyan/72803.html

(0)
上一篇 2023-05-14 下午1:42
下一篇 2023-05-14 下午1:45

相关推荐